那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。
1969年2月3日這一天,八百多霞浦一中老三屆的同學走出了母校,這一晃過去了近半個世紀。
回想起那時我們正充滿著理想,憧憬著未來,努力刻苦學習的時候迎來了文化大革命。那是個動蕩的年代,我們經歷了大字報、大批斗、大串聯、派別斗爭、復課鬧革命后,同學們又聚在一起響應毛主席的“到農村”去的號召離開了母校,告別了親人到農村去插隊落戶。

這是將離校時江西籍的軍代表王健同志與同學們的合影。


記得那個早晨,天是陰沉沉的,車站里擠滿了歡送的人群。我們坐在車上,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望著車窗外送別的親人、同學、朋友,未免感到絲絲的涼意。
我們二十幾個同學來到了崇儒鄉路口村,那是個寂靜的小山村。在這里我們生活和勞動是非常艱難和辛苦的,寒冬下水田,酷暑地瓜園里除草,還拉過犁、扛過頑石……經常還要同疾病作斗爭。勞動之余,我們時常會忘掉迷茫、惆悵和勞累,總是充滿著同學間的情誼,洋溢著勞動后的歡樂。











剛到農村時大家都很單純,一心想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,總是相互關心、支持、幫助,而常困擾我們的正是李慶霖先生給毛主席信中說的“不能自食其力”。














閑時也會為煮點心去偷拔青菜、偷摘水果、打樸克、散步、唱歌、打球……有的同學還參加了公社的文藝宣傳隊。





我們還常會懷念母校,那曾是我們學習成長的地方,想著那里的一草一木,更是忘不了那群親切的、盡心盡責、無私奉獻的老師們。我們常常回校園看看。

記得即將離開母校時,學校在人民會場召開了歡送會,由陳濤老師、陳廷齊老師、郭霖祥老師演出的三口相聲更是難以忘懷。




和游誠增老師在一起。

這是原衛生室及教師宿舍。

這是解放前就有的辦公樓。

這背景是初中部12間排教室。

七十年代后期又加層改建成18間,后又改建成24間兩層樓教室。

這背景是高中部教室。


多年后,知青們陸續離開了路口村,但他們總會想念那些曾經善待庇護過自己的父老鄉親。
二十多年后知青們返回路口村看望鄉親。

當年在“方田崗下小隊”的五位知青回到路口村時和當年的大隊支部書記吳石亨、大隊長李招生在一起。

三十多年后知青們重返路口村看望鄉親。



后排左2是當時的支部書記吳石亨同志。

2015年春節到路口村看望吳石亨同志。老屋旁的竹林依然青翠,而歲月的滄桑卻在我們臉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跡。

在農村中的經歷雖是短暫的,卻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歷程。雖吞噬著我們的青春,卻鍛煉了我們的意志,使得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再也不怕艱難困苦,因它遠不及在農村中經歷的一切,也培養了我勤奮和負責任的人格。
那蹉跎歲月的青春往事象一首動人的、坎坷起伏而又豐富多彩的流淌在心中的歌。
( 以上有部分相片由姚石生先生提供。)
2017年1月14日當年路口村的“老三屆知青”再次相聚。

人生如同晨曦和晚霞,絢麗多彩而又變幻莫測。48年來,大家雖經歷了許多艱難和辛苦但相聚時總是那么興奮與激動,那些風雨同舟的往事總是刻骨銘心。
(后記于2017.1.14)
